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就业 > 榜样力量

不走寻常路,别样就业梦

发布时间:2014-05-28 浏览量:1717 二维码

不走寻常路,别样就业梦

    数据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比2013年的699万多了28万。相比于以往,就业难“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这是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在某高校招就处工作的朋友已托我帮助“消化”了好几个人了。与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带着感情做就业工作”相比,女大学生休学养猪成“农妇”,80后男孩放弃工作传承剪纸文化,大三男生自创快件编码成快递公司总代理……一连串大学生“不走寻常路”的选择令人惊叹。

自主创业路亦宽

    勇气和机遇,让这些勇敢的大学生们跨出了事业发展的第一步。这些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更加充分地向倾向于体制内就业的学生释放出了一种信号——原来这条路也能走得很精彩。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和高校都在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如“上海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再如,湖北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建立完善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制度。在就业服务进校园的同时,启动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行实名制管理,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等。

    这些创业的大学生用生动的事实表明,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当然,我们也得承认一个现实,大学生创业在整个就业群体中的比例很低,以及成功率不高。造成这一结果,固然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心理素质不够,缺乏人脉资源、好的项目和搭档有关,但与资金、店面、乃至舆论环境更有关系。在不少地方,像养猪、卖煎饼是不会得到政策、资金的扶持,要想申请到资金是科技型企业,卖煎饼的想享受政策、资金的扶持,那得在全国开个几千上万家连锁店。

    针对这样的尴尬,高校应强化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衔接性。尽管不少高校鼓励大学生创业有研究、有课题、有组织、有班子,但做法无不是生搬其他高校或国外的做法,或是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所以,应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建立适合实际的创业教育分类指导模式。跳出就创业论创业、创业与专业“两张皮”的窠臼,实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让掌握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对创业“可望又可及”。

    其中,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意志、知识积累和技能储备,直接决定创业的成败。促进大学生创业,需要突破两个关口。首先,掌握全面的信息,选择有需求又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再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时机进入状态。其次,增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大学生进入社会创业,各种信息是否对称,办证注册是否简便,贷款融资是否好办,税收优惠能否到手,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成效和创业信心。

    在政府层面,一是强化创业激励导向。如削减大学生创业中的资质认定项目,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的认缴登记制。二是平衡各地的创业政策规定,清理户籍限制等歧视性规定。三是制定落实政策的具体意见,如“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四是加大创业教育政策的执行监控力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就业创业话题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如,一些代表委员提交了《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改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建议》的提案。不少省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不断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如,2014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湖北省要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化解过剩产能形成的下岗失业工人、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和创业,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改善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服务,努力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格局。

基层的“金子”放光芒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各地要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和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

    毛主席说的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到中西部基层一线工作,既能实现就业,又能得到锻炼,是大学生就业的大方向。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政府对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基层其他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选聘)时实行优先录取政策,在地市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进一步扩大对其招考录用的比例。

    基层最锻炼人,也是最能成长人的地方。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只有在基层久经考验的人,才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但经历了农村的艰苦锻炼,还都当过“村官”。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看,积累一些社会基层生存经历也有利无弊。无论经商还是从政,了解基层都可以使自己的事业之根扎得更深。

    梦想不会沉寂,关键是如何找到更适宜放飞的机会。与其在迷茫中消磨热情,倒不如换个环境,寻找更大的空间。正如一个美国青年教师在基层时所言,“只要行进在通往人生目标的路上,其他东西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相对城市和高端岗位而言,基层虽然艰苦,但就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正如浙江省奉化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所期待的,“希望更多的大学生来到农村,来到基层,这里有无限的空间等他们来开拓。这里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有胆量,任你去闯。”

    从长期的人才发展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经变成普通的社会建设者,下基层就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平衡的角度来看,毕业生向基层流动是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规模增加后的必然趋势,是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成熟表现。下棋者讲究布局,大学生基层就业也是如此。道理很简单,选择职业既要有远大目标,更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只有真真切切地去付出、去践行、去体会,才能在进取中体会丰收的喜悦,在憧憬里找到青春的梦想。这一切,即是量变和质变的互换原理,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发生质变。

    来源:http://zazhi.ncss.org.cn/tbch/283255.shtml